2023年7月29日—8月1日,京津冀區域遭遇了140年來最嚴重的汛情,防災救災形勢一度十分嚴峻,總體呈現影響范圍大、經濟損失重、受災群眾多、救援隊伍廣的特點,北京房山區和門頭溝區、河北涿州市等地災害較為嚴重,房屋倒塌5.9萬間、嚴重損壞房屋14.7萬間、農作物受災面積22.5萬畝,造成129萬人受災[1] ,各城市集結20萬人防汛搶險隊伍。特大暴雨過后,京津冀城市群的防災減災問題值得我們思考。
一是城市建設和自然生態要形成命運共同體意識
受強降雨影響,永定河、大石河、拒馬河發生超警洪水,河流無法承載,造成房山、門頭溝、涿州等城市內澇,涿州啟動小清河分洪區、蘭溝洼蓄滯洪區,100余個村被淹。究其原因,京津冀區域多年未受大雨侵害,隨著快速城市化建設,部分蓄滯洪區不再是傳統的農田,而是建了居民住房,布局了城市功能,形成人口密集的城鎮,本次如不啟用涿州的蓄滯洪區,洪水蔓延到核心城區,損失將更為慘重。城市建設為經濟增長提供了空間載體,但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威脅,應樹立生態優先理念,加強城市綠色空間系統和生態環境治理的實施管理,將城市建設強度和密度控制在合理范圍內,生態和城市構建一個命運共同體,增強城市抵御災害能力,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。
二是統籌好都市圈內市政基礎設施體系的規建管
暴雨產生的洪水、河道漫溢造成多條道路中斷受阻、橋梁斷裂,例如,房山區受損毀縣級以上公路10條、鄉村公路230條、橋梁119座,77個村斷路,北溝108國道多處被洪水沖毀,132個村通信中斷,218個村供水中斷,琉璃河和竇店2個110千伏變電站被洪水浸泡[2]。本次災害暴露出基礎設施系統多方面問題,京津冀地緣相接、地域一體,亟需統籌建立現代化首都都市圈的市政基礎設施體系,增強設施管理的系統性和高效性。在硬件設施規劃建設方面,加快建設韌性都市圈,全面分析都市圈地形和洪澇災害特點,特別是此次災害凸顯的短板弱項,提高防洪除澇、抗震設防等綜合防災規劃的標準,限制低洼地區、山區災害易發區的城市建設,應急避難場所有效服務覆蓋率需達到100%,優化抗洪搶險、生產安全事故救援等救援力量布局,提高區域應急救援的整體水平。在設施的統籌管理方面,建立都市圈市政基礎設施定期溝通機制,研究制定區域統一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標準,高水平研究編制都市圈市政基礎設施規劃,搭建三地城市中涉及市政基礎設施各政府部門的交流平臺,有序推進跨界項目建設,強化區域的市政系統協同,整體提高重大災害防治能力。
三是災害易發區協同監測預警和應急管理需加強
本次特大暴雨,北京房山、門頭溝累計降雨量達到600毫米,河北邢臺累計降雨量超過1000毫米,出現山洪、塌方、中小河流洪水等災害。災情影響范圍、受災程度遠超預期,群眾轉移、救援的臨時調動安排較為倉促,存在多方準備不充分的情況。隨著全球變暖、城市極端天氣增多,亟需建立京津冀災害快速協同應急響應機制與高效救援體系,集聚三地合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。在風險監測方面,借助大數據、智能化技術手段,搭建京津冀防災減災基礎信息數據庫,災害發生時,第一時間將收集的信息實時匯總和自動處理,分析災害強度、滑坡情況、建筑物損壞情況等,以及避難場所、受災人數、安置情況等,數據庫向三地各城市、不同部門共享。在應急智慧化管理方面,探索災害風險感知技術、信息獲取技術研發,基于信息共享數據,建立應急指揮平臺,為京津冀高效的工程決策、預警預報和應急響應提供決策支撐。
四是構建系統化的京津冀防災減災和預防性計劃
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,三地的交通、生態、產業等重點領域實現了率先突破,《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》在重點領域、創新驅動發展、體制機制改革等方面描繪了協同發展宏偉藍圖?;诒敬尉┙蚣教卮蟊┯陮^域的深遠影響,以及近年來全國各地洪澇、地質災害頻發的潛在影響,亟需制定京津冀防災減災制度體系,在跨區域的防災減災中起到主心骨作用。借鑒日本、德國經驗,在中央、京津冀政府層面,建立系統化的法律條例、規劃計劃,涵蓋潛在災害發生地的調查和巡視,災害時期的通信、交通、醫療和物資的保障,災民的引導避難和安置等各個方面,實現“防災—減災—治災”一體化。在組織實施層面,建立嚴密的防災組織領導體系,例如2019年9 月18-20日臺風過后,日本根據制定好的相關計劃和條例,快速安排調配物資,啟動緊急預案提供特別財政支援。在政府執行層面,分年度動態掌握區域防災變化和重點,日本每年在3-4月發布本年度的防災減災計劃報告,總結上一年度的災害應對、防災減災政策實施情況,布置本年度的防災減災計劃。
基于以上思考,以解決好災后恢復重建為第一要務,以促進社會環境和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導向,下一步亟需把握好幾個工作重點:首先,全面評估京津冀區域災后受損房屋、道路等情況,制定相關的搬遷安置政策、標準,為規劃和建設管理提供依據;其次,堅持京津冀系統化思考、整體性謀劃,強化韌性都市圈理念,加快編制京津冀災后重建指引性規劃;最后,聚焦河流治理、道路交通、市政設施、居民住房等領域,謀劃一批解民憂、利長遠、促發展的項目,注重落地實施管理,整體提升災后恢復重建項目效能。
[1].引自8月9日新浪網報道:近129萬人受災,房屋倒塌5.9萬間……災后如何重建?北京明確|北京市_新浪財經_新浪網 (sina.com.cn)]
[2].引自8月9日新浪網報道:暴雨致房山2.15萬戶房屋損毀倒塌,6300余輛汽車被淹|暴雨|汽車|災害_新浪新聞 (sina.com.cn)]
(本文章未經許可,嚴禁轉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