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作為超大城市,經濟社會的高度發展、人口的高度集中,使北京面臨的災害風險具有放大性、復雜性和連鎖性等特點。近日,受持續性暴雨襲擊,京津冀地區遭受洪水侵襲,給人民生活和財產造成了巨大損失,在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的同時,也反映出我們的城市在應對災害沖擊和侵擾的能力上仍有不足,在面對“突發性高、可預見性低”的災害風險時仍處于被動狀態。面對洪澇災害,如何提升城市抵御災害的能力?帶著這個問題,我們梳理了一些國內外城市應對洪澇災害的經驗,以期對受災地區恢復和發展提供某些借鑒。
一、規劃建設一個具有強韌性的城市
國際上許多城市已經將韌性城市理念融入到城市的規劃與戰略中,并圍繞韌性城市建設完善了相關立法、政策和標準?!绊g性城市”也被寫入北京市“十四五”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。韌性城市建設包括工程、生態、經濟、社會等多重維度,不僅要從“硬件”著手,更要從“軟件”上下功夫。
一是推進高標準的綜合性防汛排澇系統建設,提高城市防汛防澇韌性。按照國際先進水平,系統規劃防汛排澇設施,確定適宜的建設標準,達到小雨不積水、大雨不內澇的要求。根據城市空間特點和實踐經驗,合理進行暴雨防汛分區,科學規劃防汛排澇設施布局,緩解極端氣候條件下的洪水內澇風險損害,確保重點區域和重要設施的防汛排澇安全。借鑒倫敦、東京等城市的經驗,在地下空間的深層建設骨干排水廊道,與低洼處立交橋、河湖連通,形成地表地下立體排水,提高排水系統排水能力,徹底解決城市內澇問題。
二是積極將政府、社會、企業、市民等多元主體納入韌性城市建設體系,提升全社會韌性。以提升市民的“韌性”意識和應對風險能力為目標,構建多樣化的宣傳教育和應急演練體系,特別關注老年人、兒童、孕婦、病患者和殘障人員等災害風險脆弱性人群。加強與社會組織和民眾的協作,實現“公助+共助+自助”,提高多主體參與率及應急效率。
二、構建平戰結合的城市運行保障體系
在防汛排澇、生命線安全、交通安全、建筑及服務設施保障等與城市運行密切相關的領域,抓住規劃、建設、運營關鍵環節,把握平時、災前、災時和災后關鍵節點,按照平戰結合的要求超前謀劃布局,構建全過程、多節點的韌性運行應對體系。
平時,重點對城市運行常態化進行安全規劃和重點管理。城市規劃中要注重提升基礎設施、生態環境及相關服務設施的自身可靠性、相互關聯性和災害適應性,突出冗余性、連通性和模塊化特征設計,在空間和時間上分擔風險。運行管理中要注重常態化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的日常維護、安全隱患排除和老化設施更新,全面提高各類設施的穩健性和適應性。
災前,完善突發安全風險事件監測預報預警體系,重點監測重要設施和主要危險點,結合城市安全風險的實際情況,突出堤防、防洪閘、排水溝渠、排澇泵站等防汛設施;排查防洪、地下管線、綜合管廊、交通等設施;發揮大數據、人工智能、先進儀器設備和全社會參與的作用,提前準確預警,提高城市抗風險和抗干擾能力。
災時,第一時間啟動城市應急管理和社會綜合服務系統,形成統一和協同的應急力量,分級實施應急指揮和組織救援,快速覆蓋到全市相關區域范圍和人群,實現城市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;城市水、電氣、熱、通訊等生命線維持運行,保障重要設施和場站不發生次生災害,暢通救災道路,提升災害適應能力。
災后,快速開展城市設施和相關運行系統重建,充分考慮城市運行規律、居民群眾的需求和利益,及時恢復城市功能;研究在災害風險應對中暴露出的城市運行缺陷和不足,通過災害學習和總結,找到薄弱環節和短板,及時加固升級,完善災害治理技術和安全風險應對體系,不斷改進以適應環境,進一步加強城市韌性。
三、統籌好災后重建和長遠發展
當前,全市防汛救災和恢復重建工作正處于關鍵階段,北京市委書記尹力提出要保持“三個清醒”,毫不放松抓好救災重建重點工作。同時也要認識到,水災是災難,也是機遇,要把災后重建與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、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緊密結合起來,提高重建的整體效能。
一是災后重建家園要充分利用好四個有利條件。一要利用好群眾空前的政治熱情,增強人民凝聚力,改善黨群關系、政群關系、干群關系;二要利用好群眾強烈的災后重建意識,干部群眾心往一處想,勁往一處使,這是災后重建的強大內在動力;三要利用好災后提供的治理空間,不破不立,也為高起點、高水平城市治理提供了有利空間;四要利用好災后重建的政策機遇,用足、用好、用活中央和地方出臺的一系列優惠政策。
二是要制定科學可行的發展規劃。大災過后,可以暴露出許多平時發現不了的問題。在災后反思的基礎上,結合各行業特點,制定出相適應的發展思路和發展規劃,以“一年基本恢復、三年全面提升、長遠可持續發展”為總體思路,堅持系統思維,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,將重建工作與韌性城市建設、人居環境改善、“百千工程”等有機結合起來,以災后重建為抓手,著力把受災地區打造成為安全發展樣板、高質量發展樣板、宜居生活樣板。
三是災后工作的落腳點要放在發展上。受災就是一次機遇,是災區經濟全面調整和大發展的機會。災后重建一定要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,統籌規劃,合理布局,依靠科技,精心組織,不搞簡單復制型恢復,要統籌恢復重建與發展提升,謀劃一批管長遠的基建、產業、能源等項目,通過發展來解決難題。
(本文章未經許可,嚴禁轉載)